摘要: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给青少年手风琴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本文论述了手风琴传入中国的背景及南昌地区手风琴的起源,回顾了南昌市青少年手风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发展设想,以期解决南昌市青少年手风琴现阶段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手风琴概述
手风琴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因其方便携带、通俗易学、表现力强、节奏鲜明等特点,受到众多爱好者的欢迎。20世纪初,手风琴仅用于自娱自乐和伴奏。新中国成立后,艺术文化受到重视,手风琴事业繁荣,演奏和创作成绩显著。
上世纪50年代,沈阳、西安音乐学院率先开设手风琴课程,本世纪初高校陆续开设硕士点,中央音乐学院开设博士点,我国手风琴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及理论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完善。21世纪,我国各方面取得跨越式发展,手风琴艺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仍需研究分析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二、南昌市青少年手风琴教育发展概况
肇始时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手风琴教育的肇始时期,南昌青少年手风琴教育也始于此时。江西省著名手风琴教师凌绍生先生在1957年跟随文工团专业的一名手风琴教师开始学习手风琴,并于1959年在江西师范大学开设手风琴课程,被誉为江西专业手风琴鼻祖,为江西省手风琴艺术的普及和南昌地区手风琴教育师资力量的充实奠定了基础。
鼎盛时期:上世纪90年代,全国学琴热潮推动南昌手风琴进入鼎盛时期。南昌市手风琴创作突破固有模式,走上具有江西地区特色的发展道路。江西省出现第一次手风琴考级,并于1989年成立了江西省第一届音乐家手风琴协会,凌绍生作为会长,组织多次比赛,使许多手风琴人才脱颖而出,对南昌市青少年手风琴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各种手风琴教材版本更加丰富,具不完全统计南昌市各类学校、培训机构使用的教材多达10余种。极大程度丰富了南昌市青少年手风琴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南昌市一些重点中学,例如南昌市实验中学,也将手风琴课程纳入了课程体系,聘请了专业的手风琴教师。高校也开始重视手风琴专业人才,出台了相关政策,例如降分录取、免试录取等,来吸引手风琴人才。在1999年江西师范大学招收手风琴学生8名,占全年级音乐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十。同年江西师范大学小种乐器教师均为1人,手风琴教师人数高达3人,远超于其他小众乐器教师人数。南昌市购买和学习手风琴的人数达到空前水平。
冲击时期:21世纪初,手风琴教育受到冲击。电子乐器的兴起使学习手风琴的人数减少,考级教材难度大、目标不明确且曲目片面追求炫技型,导致学习门槛提高,行业内热外冷,手风琴逐渐脱离大众,在音乐会上难见其身影,江西省被迫暂停了手风琴考级,高校停止手风琴专业招生,造成手风琴人才断层和流失。
复苏时期:近年来,南昌市手风琴学习人数逐渐增加,呈现逐年复苏的趋势。首先,这得益于一些手风琴教育人才的回归,他们如同星星之火逐渐变成燎原之势,如南昌航空大学黄志远老师、南昌大学刘健婷老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曾莉老师、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李璇老师等等,他们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孩子们的学琴兴趣,提供演出场所。其次,部分高校恢复了手风琴招生,例如南昌大学在2018年恢复手风琴招生。2019年恢复了江西省手风琴考级制度,使教学更加规范。最后,南昌市为适应手风琴行业的发展,使得手风琴行业运行更加规范,为此建立了许多手风琴组织。2019年,江西省为进一步加快江西省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的发展步伐,扩宽相关专业领域,成立江西省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手风琴艺术专业委员。同年九月份江西省南昌市成立了第一个大学生手风琴乐团。这标志着江西省南昌市的手风琴教育再次回到大众视线。
三、现存问题及解决思路
群众基础薄弱:如今,手风琴在南昌市群众的文娱生活中逐渐消失,在民间文艺团体中很少出现,曲目创作多来自专业作曲家,不符合群众需求。为解决此问题,应加强手风琴人才储备,将手风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增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手风琴技能培训;创新手风琴艺术形式,捕捉大众诉求;扩展宣传途径,建立手风琴网站、公众号及交流平台。
师资不足:以南昌市四所高校为例,手风琴教师人数远少于钢琴教师人数,高校师资水平和数量参差不齐,培训机构教师流失严重,且培训机会较少,教学方式和内容单一。因此,各大高校应制定教育教学目标,培养专业人才,增加教师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政府应引入知名教师,创造学术交流机会;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
竞赛交流展演活动鲜少:近年来,南昌市每年只有一次大型手风琴比赛或展演活动,低于其他乐器活动频次,导致爱好手风琴的青少年缺少学习和展示平台,且与全国青少年手风琴选手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南昌市手风琴相关组织应争取政府支持,丰富组别和演奏形式,把好演奏技术、曲目、风格关,为青少年提供沟通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带领学生参加演出观摩活动。
结语:手风琴作为为数不多的和声乐器,集独奏、重奏、伴奏与合奏功能于一身,携带便捷且音色丰富。改革开放后,它曾在文艺舞台上大放异彩 ,但在二十一世纪初,却因多种因素渐离大众视野。当下,手风琴教育发展站在十字路口,前景未卜。然而,众多手风琴爱好者的坚守与探索,让人坚信,只要把握教育与发展规律,贴合群众需求,创新艺术形式,手风琴定能重焕生机。本文基于访谈调研与个人学习体悟,提出建议,冀能为南昌手风琴教育贡献绵薄之力,助力这门艺术在洪城大地再度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任小寒《石家庄市业余手风琴艺术教育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 韩若冰《河南手风琴教育发展现状研究》.[D] 郑州大学.2018年
[3] 高原《沧州地区手风琴艺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何爱军《业余儿童手风琴教学研究---以兰州朝刚艺术学校为例》.[D]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宇《哈尔滨高校手风琴教育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D] 2015年
[6] 吴琼《基于多元发展理念下的手风琴推广策略研究》[D].中北大学.2019
[7] 翟娟《手风琴教育产业的前景—以北京地区业余教育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作者信息:张丁凡,南昌大学艺术学院2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