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历经千载积淀了深邃的医道哲思与生命智慧。在当前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既面临文明互鉴的历史机遇,也遭遇文化解读的当代挑战。由东阿阿胶、腾讯视频、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少年中医说》以青春语态重构传统叙事,用专业背书夯实文化根基,借国际视角构建传播矩阵,在社交媒体平台获得了出圈热度和正面口碑。节目激活了年轻群体对中医药文化的探索热情,更在代际对话中开辟出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创新路径。
一、破局之道:青春化叙事的深层革新
在健康类节目标签化、养生话题老年化的传播语境下,《少年中医说》摒弃了说教式的知识灌输,转而采用年轻语态构建对话场景,以扑面而来的青春形象直接吸引着观众。这种代际语言的转换,让传统医术以具象化的人格魅力穿透屏幕,中医药文化便自然完成了从理论到生活的场景跃迁。节目对年轻观众的影响更在于推动“文化认同”向行为模式的转化,有效重塑了年轻群体对中医药的科学认知。
叙事革新背后,是深刻的市场洞察。以往的中医药文化传播长期面临“银发垄断”困境,许多健康节目的主要受众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对中医药的认识相对比较浅层。而在《少年中医说》节目中,高校学子们重走李时珍采药路、体验华佗五禽戏、制作古法香疗等环节,让“养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成功撬动了年轻群体的关注。许多网友在弹幕和评论区里留言:“真是为年轻人量身打造的一档养生节目”“综艺看完都能成半个中医了”……随着年轻人的评论交流和观点碰撞,中医药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广泛传播,也证明了青春叙事对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破局价值。
二、寻根寻路:重构文化输出的价值坐标
如何创新传播中医药文化?实际上应该要“寻根寻路”。所谓“寻根”,就是要有扎根中华文化的传统;所谓“寻路”,就是要探索现代媒介语境下的发展之路。在3月30日节目收官播出的第八期中,蒋昌建带领少年们寻访“医圣故里”,学习中医急救、体验针灸等等。东晋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出“青蒿绞汁”治疗疟疾的方法,为后世传染病研究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也注意到了这点,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提取,成为提取青蒿素的关键。《少年中医说》完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衔接,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经验性与科学性的互动,有效激发了中医药文化的内在动力与活力。
《少年中医说》的国际化探索也超越了简单的符号拼贴,展现出更深层次的文化自觉。每期节目邀请外国友人参与录制,通过他们对中医药哲学思想的跨文化的讨论,为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把中医药发展与国际化进程相联系。比如在谈到张仲景的时候,也提到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节目的叙事策略巧妙地将文化自豪感转化为文明对话的底气,通过中西文明互鉴、中西文化对话,回应了中医药文化国际化的现实命题,既坚守了文化主体性,又寻找现代科学接口,重构了文化输出的价值坐标,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创新方案。
三、传播突围:以深度内容培育文化黏性
在流量至上的媒体环境中,《少年中医说》始终坚守专业深度。中医专家的深度参与形成了独特的“知识锚点”,既能用现代科学解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中医哲学内核,又能以临床案例诠释“治未病”的东方智慧。在专业表达与大众传播的平衡之道背后,是严谨的内容生产机制。节目邀请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组建顾问团,确保每个知识点都经过层层校验,专家的专业性能、专业表述、专业态度是真正抓住观众眼球、触及心灵、增长知识的关键。节目以“普及-扩展-深耕中医药文化”为根本理念的内容架构,既满足了碎片化传播的即时需求,又通过深度内容培育了年轻观众的文化黏性。
节目成功的深层密码,更在于对新媒体生态的深刻理解。戴荃在山林中唱《悟空》,“温太医”张晓龙体验艾灸,歌手段奥娟创新演绎五禽戏……明星嘉宾的参与式体验激发了从引流到自发传播的“破壁”效应,让中医药知识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契合Z世代数字化生存特性,让节目成为打开中医药文化受众的突破口。此外,中国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环球网、中国网等多家主流权威媒体纷纷聚焦报道《少年中医说》,强势助推中医药文化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医药价值,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
《少年中医说》的成功,不仅在于模式创新,更在于触摸到了文化传承的本质规律——让传统照进现实,让专业拥抱大众,让民族对话世界。年轻人在节目中看见了中医药文化“活起来”的可能性,也通过青春化叙事理解了“阴阳平衡”的现代价值。这不仅是一档文化节目的生命力,更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媒介生态中的创造性转化,在节目的表达创新中呈现了将文化精神融入时代生活与艺术个性的趋势。期待《少年中医说》的青春之光能照亮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长路,让千年智慧在时代浪潮中永续流淌,推动中医药文化从中国经验升级为世界方案,成为庇护全人类健康福祉的文化财富。
(作者俞虹,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