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是连接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桥梁纽带。在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既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的政治任务,也是破解发展难题、激发社会活力的必然要求。

近日,成都市民政局、中共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2025年全市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围绕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七项行动和多项保障措施,通过系统性治理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构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格局。

立足全局谋划

系统化破解发展难题

当前,全市社会组织数量约1.1万家,涵盖科技、教育、文化、公益慈善等多个领域,在服务民生需求、化解社会矛盾、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有的社会组织还存在党建引领不足、内部治理松散、公益属性弱化、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其功能发挥。此次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将进一步推动优化社会组织登记布局,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党的建设,净化发展生态,推动社会组织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大局。

成都将以专项行动为抓手,坚持“分级登记分级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管党建、必管社会组织”原则,统筹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党建工作机构的监管合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有助于将社会组织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七大行动发力

多维度监管提升效能

据了解,本次《方案》围绕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核心目标,部署了七项行动,涵盖党建提质增效、专项治理、年度检查、行政检查、信用惩戒、法规知识培训、正向激励共七个方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服务体系。

在党建引领方面,通过灵活组建党组织、推动“党建入章”、管理层与党组织“双向任职”等举措,确保党的组织覆盖率提升不低于20%,强化政治引领作用。针对社会组织领域存在的违规乱象,开展“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专项治理,重点查处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领域违反非营利原则或涉嫌违法的行为,对拒不整改的组织依法采取信用惩戒、行政处罚等措施,形成震慑效应。

年度检查与“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检查将双管齐下,从严把控社会组织合规性。2024年度年检工作明确“应检尽检”原则,对不合格或未参检组织启动整改或处罚程序;随机抽查机制覆盖全市4%的市级社会组织和3%的区(市)县级组织,重点核查负责人履职、财务规范及新媒体运营等情况,结合第三方审计强化结果运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依托《成都市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实施办法》,对违法违规组织列入异常名录或严重失信名单,通过“信用中国”等平台公开信息,倒逼社会组织自律。

为提升社会组织专业能力,《方案》计划分层分类开展法规知识培训,覆盖负责人、党组织书记等10000人次,并组织赴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同时,通过编制政府购买服务推荐目录、依托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设立“企业服务工作站”等正向激励措施,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产业园区服务等重点工作,实现新增或优化产业服务类社会组织不少于10家,服务企业超1000家,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注入革新动能

纵深化推进协同治理

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宏大视野下,社会组织被赋予更深远的使命。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纵深推进,社会组织不仅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黏合剂”,更是创新要素流动的“加速器”。

《方案》的出台,不仅是成都市深化社会组织治理的关键一步,更是以制度创新赋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抉择。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引擎,成都正通过系统性、前瞻性的改革举措,将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嵌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脉络之中,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路破题。

据了解,《方案》通过引导社会组织深度对接“3+22+N”产业体系布局、设立覆盖10个重点园区的“企业服务工作站”,推动其从传统服务向产业链整合升级转型。这种以社会组织为纽带的经济生态重构,不仅激活了区域资源跨域配置的活力,更在西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打造中,彰显出成都作为国家战略支点城市的担当。

成都还将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构建起社会组织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监管网络。科技赋能不仅将大幅提升监管透明度,更通过“数据穿透”实现监管精度与效能的倍增。这种以技术驱动制度创新的实践,不仅为全国社会组织治理体系现代化贡献“成都智慧”,更在深化“放管服”改革进程中探索出政府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新模式。

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答题”,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加分项”。成都以《方案》为纲,以创新为魂,以服务为本,以协同为要,正探索一条社会组织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新路径。随着专项行动的落地,社会组织将不仅是政策执行的“末梢”,更将成为城市治理的“先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成都力量。(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