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正日益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创新构建起一套以“三维协同、四段进阶、分类耦合”为核心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阶段安排、人才分流等多个维度进行科学规划与实践落地,已成为地方高校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一)夯实基础,构建“三维协同”育人结构

学院围绕“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安全”三大主攻方向,全面搭建以课程教学、科研平台、实践基地“三维协同”的育人结构。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资源配置上,更体现在全过程管理与动态评估机制中。从课程端起步,学院打造稳固的理论教学体系;在科研端构建多维科研梯队与项目导向研究平台;在实践端积极拓展企业基地、项目现场,鼓励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提升工程素养与成果转化能力。

(二)四段进阶,系统推动研究生成长跃迁

学院将研究生阶段划分为“课程夯基—文献深耕—研讨互促—成果锻铸”四个培养阶段,形成有节奏、有重点、有目标的进阶路径。在“课程夯基”阶段,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的夯实与方法论的系统训练;进入“文献深耕”阶段,通过科研专题训练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与科研选题能力;“研讨互促”环节则强化学生团队合作与创新实践能力,借助项目组讨论、课题竞赛等载体促进多元交互;最终在“成果锻铸”阶段,鼓励学生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成果转化,实现从“知识吸收者”向“科研创造者”的角色转变。

(三)以典型引领方向:公益先锋、工程能手、科研尖兵并肩前行

在“三维四段”体系滋养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脱颖而出,展现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广阔可能。

2015级计算机技术研究生刘浏,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升入浙江工商大学后,始终关注弱势群体的信息化问题,在导师与项目平台支持下,创办“心巢公益”信息平台,服务社区老年群体的数字化使用困难,曾获“浙江省优秀公益个人”称号,入选“青春领航”人才项目。2019年,他考入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其事迹被浙江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2020级计算机技术研究生洪德衍,是“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模式的生动案例。在研究生阶段,他被选派进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参与航空发动机智能诊断系统研发,承担关键算法优化任务,驻场调研、反复测试,最终推动系统落地应用。毕业后,他回归母校任教,并带领AI团队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中夺得全国一等奖等众多奖项,其经历被央视《朝闻天下》专题报道。

科技向善、学以致用、协同进阶——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以高质量体系育人铸魂(图1)

(左一为洪德衍)

学术攀登者也在这片土壤中逐渐成长。2016届研究生左聪,本科来自南京工程学院,硕士期间发表3篇SCI论文,毕业后赴蒙纳士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深造,2022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准聘教授;孙仁杰,2021届毕业生,硕士阶段在CCF-A/B类顶刊发表6篇论文,博士阶段发表A类论文达12篇,近期回校任教,成为青年科研骨干。

(四)构建系统育人逻辑,服务教育强国战略

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依托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安全三大科研方向,将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实战平台有机整合;以“四段进阶”为路径支撑,打通从课堂到项目、从项目到成果的全过程;以“分类耦合”为关键策略,精准匹配学生个性发展方向,实现全面育人。同时,学院不断强化导师队伍、提升科研平台建设水平、优化企业协作机制,推动形成多维共育的创新生态,已累计为地方及国家信息化建设输送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新时代育人使命呼唤更高标准,地方高校也完全能够凭借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在“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