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在中华文明的浩瀚长卷中,情歌始终是流淌于血脉的情感密码。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到《梁祝》的化蝶绝唱,从书信传情的含蓄到跨越山海的炽烈,中国情歌承载着民族情感表达的独特密码。2025年3月,由四川卫视匠心打造的音乐文化唱演类节目《中国情歌大会》正式开播,以创新视角重构经典情歌,用现代艺术语言诠释“中国式浪漫”。
一、解码文化基因:让传统情歌焕发时代生命力
情歌是中华文明最鲜活的情感载体。节目以“情歌里的中国”为核心,系统梳理从先秦典籍到当代文艺的经典情歌脉络,通过“时光尽头的爱”“若只如初见”等7大主题,众嘉宾以情歌对唱、影视化舞台演出等形式,构建起中华情歌的文化坐标系。在“典籍里的情歌”专场,刘宇以戏腔演绎《琵琶行》,衣袂翩跹间将白居易的诗意长卷转化为视听盛宴;段奥娟空灵哼唱《枉凝眉》,87版《红楼梦》场景复现,让观众穿越千年触摸古典爱情的婉约与炽烈。
节目更注重对民歌的创造性转化。湘西灯台树传书、草原爱情等真实故事被融入《马桑树儿搭灯台》《天边》等歌曲改编,使“隔山传情”的古老智慧与当代审美共鸣。当姚琛、段奥娟以新疆舞曲混搭RAP演绎《达坂城的姑娘》时,传统民歌与流行音乐的节奏碰撞出跨越代际的情感火花,印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交融。
二、凝聚情感共鸣:构建民族精神的“情感共同体”
《中国情歌大会》突破传统音乐综艺的娱乐属性,将情歌升华为民族情感的集体记忆。节目通过“音乐+故事”的叙事方式,挖掘情歌背后的时代刻度。重庆“爱情天梯”守护者的半生相守、敦煌研究院樊锦诗与彭金章的十九载分离、三毛与荷西的生死之恋……这些真实故事被谱写成《月牙湾》《滚滚红尘》等舞台篇章,让观众在旋律中感受“执子之手”的永恒承诺。
节目创新设置“开放麦”环节,搭建全民情感互动平台,共筑音乐记忆。在“执手山海间”专场,将《婚誓》《槐花几时开》等经典歌曲推上热榜,形成代际共赏的文化景观。这些情歌不仅是旋律,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情感基因。
三、创新传播范式:以青春语态激活文化自信
面对Z世代审美需求,节目以“破圈”思维重构传播路径。视觉上,借助现代技术打造多元视听体验,构建沉浸式舞台;内容上,传统情歌被注入嘻哈、电子等元素,《西厢寻他》融合戏曲唱腔与现代编曲,让“待月西厢下”的古典意象焕发新生。抖音平台“情歌嗨唱局”直播连线达人点唱经典,累计吸引15万网友参与,相关视频播放量达416.7万次。
节目更注重国际传播价值。通过YouTube等平台,《中国情歌大会》向世界展示中国情歌中“含蓄与热烈并存”的美学特质。这种跨越语言的情感共振,让中华文明在音乐纽带中焕发青春活力。
四、赓续精神原乡:为文化传承提供创新范式
《中国情歌大会》不仅呈现爱情的甜蜜,更剖开暗恋的酸涩、热恋的炽烈与离别的痛楚。节目组联合国内顶尖音乐团队,对《甜蜜蜜》《踏青采茶》等经典情歌进行编曲革新,融入电子、嘻哈等元素,创新演绎经典作品。《中国情歌大会》的成功,源于其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深刻把握。节目以情歌为切口,构建起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对话通道,唤醒民族记忆,形成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档节目以情歌为经纬,编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东方情感图卷,让沉睡于典籍的古老情愫在电子音轨中苏醒。从《诗经》的质朴到数字时代的澎湃,中国情歌始终承载着民族情感的深层脉动。节目载着五千年文明基因驶向未来,让世界听见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回响。《中国情歌大会》以创新实践证明,传统文化正在与时代同频、与青年对话。这场以情歌为媒的文化远征,不仅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新范式,更让中华文明的精神原乡在当代焕发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