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红头文件转化为柴米油盐”,让经济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2025年6月29日,由湖北广播电视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经济思想创新传播研讨会暨《理响中国·解码经济+》节目启动仪式”在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举行。来自学界、业界的顶尖专家与资深媒体人齐聚一堂,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探索创新路径。
一、破题:创新模式让经济理论“活”起来
为响应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增进民生福祉”的核心论述,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卫视团队率先推出了《理响中国·解码经济+》。节目由中国新闻奖获奖记者组成调研天团,通过一线走访、深度解码和数据可视化,将宏大的经济政策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实践,突破传统经济报道的学术化表达,以科技赋能和小切口叙事展现高质量发展成果。节目兼具思想性与传播力,既聚焦科技创新、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又关注就业、菜篮子等民生议题,致力于成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杆,推动经济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提供创新范本。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副书记范承志在致辞中肯定了节目将“红头文件转化为百姓语言”的核心理念,认为其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提出节目需聚焦典型案例,通过实地探访展现经济思想的落地成效,并强调节目应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生动注解。
湖北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岑卓在致辞中强调节目以民生问题为切入点,将宏大经济政策拆解为生活故事,用通俗语言传递经济逻辑。他介绍节目采用“调研立项”机制,由一线记者实地走访,确保内容真实鲜活,并希望通过案例选择,如菜篮子、社区养老展现经济与民生的紧密联系,让观众在熟悉场景中感受发展温度。
《理响中国·解码经济+》制片人余晴阐述了节目模式,即联合新闻奖获奖记者组成调研天团,通过数据可视化拆解经济现象。她提出节目目标是通过热搜话题和短视频传播,让经济学融入公众生活,并列举了科技创新、低空经济等选题方向,强调以“实地调研+演讲”形式实现理论的大众化传播。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冷凇主持。冷老师强调,“解码经济思想,关键在于让理论落地生根”,他肯定了由中国新闻奖获奖记者组成“调研天团”的创新节目形式,认为经济类节目要敢于突破传统模式,用生动的实践案例和通俗的语言将宏观政策转化为百姓能感知的民生温度,真正实现“红头文件”到“烟火翻译”的跨越。
二、格局:构建中国经济国际话语体系
在全球目光聚焦中国经济的今天,如何讲好中国发展故事?专家们开出了“全球价值链叙事”的良方——通过企业出海、产业协同的具体案例,展现中国经济的全球贡献。这种“小而美”的国际传播策略,既能破解“自说自话”的困境,又能让世界看懂中国发展的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指出节目需“敢碰硬、软化解”,避免空泛理论,用媒体语言替代学术解读。他建议选题聚焦科技、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等国际关注领域,兼顾内宣拿奖与外宣冲击力,并强调通过微观案例,如就业、外贸等展现宏观经济逻辑,用生动的故事包裹深刻思想,实现“糖衣炮弹”式的传播效果。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范红提出节目需加强国际传播,通过企业案例如义乌小商品、新能源车,展现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她建议增加效果评估,确保内容“小而美”,贴近外国受众兴趣,并强调“企业-产品-全球经济”的叙事框架,避免文化传播的单一性。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冬梅称赞节目形式创新,建议通过典型人物故事,如义乌女商人增强传播力。她强调记者需兼具捕捉力和表达能力,打造个人IP与节目IP双重影响力,并提到国际传播中应突出中国经济对全球的贡献,如小商品出海案例。
三、落地:民生视角小切口展现大发展
经济学的本质是关乎生活的学问。节目创新性地选择“菜篮子”“钱袋子”等民生小切口,让观众在熟悉的场景中读懂发展大道理。这种“见微知著”的传播智慧,既破解了经济报道“高大上”的疏离感,又让高质量发展变得可触可感。会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强调,经济报道应当聚焦经济“动力、活力、能力、潜力”四个维度,既要展现中国经济的磅礴气势,也要直面发展中的问题。经济报道要贴近百姓生活,关注柴米油盐等实际问题,让观众真切感受到经济政策的温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出版研究院执行院长万安伦强调节目需统一“三大语言体系”:学术语言、政策语言、百姓语言。他倡导“诗情画意与人间烟火”结合,以普遍性案例折射真理,避免以偏概全,并建议通过文化创意增强传播感染力。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岳奎提出节目需“准、深、透”,通过小切口,如菜场经济学反映大战略。他建议结合湖北科创优势,用技术赋能叙事,避免炫技,突出民生获得感,并强调从“钱袋子”“菜篮子”解析政策落地,让观众看得懂、用得上。
五位中国新闻奖获得者现场分享了调研选题,福建台赵林聚焦“晋江经验”,解析民营经济“77789”密码(贡献70%税收、80%就业等);湖北台万敏以“苏超”火爆为例,拆解群众体育背后的消费升级与区域均衡发展;江苏台罗聪懿提出关注科技成果转化困境,展现高校与企业协同的“超市式”对接平台;《中国青年报》李超通过沙县小吃产业链,揭示“地瓜经济”的藤蔓延伸逻辑;人民网许维娜讲述航天技术跨界赋能海洋保护的创新故事。
四、引领:打造经济传播标杆工程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节目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创新表达破解经济传播的“专业壁垒”,用“思想深度+大众语态”推动政策通俗化,通过跨媒介传播构建全民经济共识,最终实现从政策宣导到公众参与的闭环,这正是新时代主流媒体服务大局的使命所在。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祝燕南提出节目需紧扣“一条主线——经济思想、两条实线——切身与近身、三条明线——实干、实事、实行”。他建议挖掘金融、就业等难点问题,用音乐等创新形式增强传播效果,并强调内容需“扎实、真实、务实”,避免空洞说教。
中宣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倡导多元主体融合,将节目转化为出版物,实现“扫码看视频+纸质阅读”联动。他强调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建议节目纳入文化维度,并通过年度IP形式持续追踪经济热点。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范卫平总结节目需坚持思想引领,聚焦高质量发展,发挥媒体优势,创新传播方式。他期待节目成为“思想高度、专业深度、情感温度”兼具的标杆,推动融合传播新范式,并强调通过短视频、交互技术扩大年轻受众覆盖面。
研讨会最后,主创团队与参会领导及业界学者嘉宾参与了节目启动仪式,随着嘉宾共同推杆,《理响中国·解码经济+》正式进入录制制作阶段。
“解码经济”本质是解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场研讨会不仅是一次思想碰撞,更是一次行动宣言——用记者的脚步丈量经济脉搏,用创新的表达打破专业壁垒,让“国之大者”落地为“民之关切”。让我们共同期待《理响中国·解码经济+》以调研为笔、以民生为墨,书写一部“看得懂、用得上”的经济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