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临近,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合作的两大旗舰项目——中吉乌铁路和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化肥厂先后取得关键进展:铁路控制性隧道全面开工、化肥厂首条生产线即将达产。两个项目如同“钢铁丝路”与“绿色粮仓”,正在上合组织区域内同步延伸,为成员国共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钢铁丝路:打通中亚互联互通瓶颈

4月29日,中吉乌铁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段费尔干纳山、纳伦1号、科什特伯三座10公里级隧道同步启动掘进,标志着这条523公里铁路正式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项目建成后,从中国喀什到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的货运时间将由7天缩短至2 天,物流成本下降约30%,并可进一步向南亚、中东辐射。

“铁路穿越高海拔、高烈度地震带,施工难度极大。”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中方调集TBM硬岩掘进机、智能注浆机器人等国产装备,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技术,确保工程安全、质量、环保全面达标。吉、乌两国同步启动口岸、场站及配套物流园区建设,三国政府已就运价、通关、运营维护达成一揽子协议。

绿色粮仓:填补吉尔吉斯化肥产业空白

几乎在同一时间,位于吉南部奥什州的国家化肥厂首条年产10万吨腐植酸复合肥生产线即将投入运行,并于1月签下首批出口乌兹别克斯坦的5万吨订单。该项目是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后落地的首个民生BOT项目,也是吉国30年内唯一化肥生产企业,河北百斗嘉肥料有限公司拥有其三十年排他特许经营权,期满后无偿移交吉尔吉斯国家政府。该项目可直接创造3000个本地就业岗位,带动5000余人从事物流、包装、服务等相关产业。

政策协同:多双边机制护航

上合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7月15日在天津举行期间,各方在联合公报中明确提出“深化交通、能源、农业等关键领域合作,支持中吉乌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峰会前夕,中国进出口银行、丝路基金与吉、乌金融机构完成铁路项目贷款协议签署;河北、新疆等多地政府则与吉农业、交通部门建立对口合作机制,为化肥厂二期、铁路配套物流园区等项目提供融资、培训、通关等一揽子支持。

未来可期:区域发展红利持续释放

随着中吉乌铁路建成通车,届时将与已建成的中欧班列南通道、拟建的跨阿富汗铁路形成联动,覆盖中亚五国及南亚地区近1.5亿人口。化肥厂方面,二期工程已启动筹备,年产能将提升至20万吨,服务范围将从吉、乌、塔三国扩展至哈萨克斯坦南部和中国新疆南疆地区。

外交部欧亚司负责人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上合组织已成为多边合作的重要平台。“铁路解决通道瓶颈,化肥厂提升民生福祉,两个项目相辅相成,正是‘上海精神’中互信、互利、平等、协商理念的生动体现。”

随着天津上合峰会召开在即,中吉乌铁路和吉国家化肥厂的故事仍在续写:一条钢铁长龙将天堑变通途,一座绿色工厂让贫瘠土地结出新粮。两条轨迹交汇,正把区域共同发展的愿景照进现实。